1989年的冬天,天气寒冷。 在南京东南20公里的郊区青铜麒麟图片,石佛乡的几名农民正在打谷场边挖土,突然发现了一个“黑匣子”。
出土的箱子表面锈迹斑斑,上面有奇形怪状的弯曲纹路。 用手指轻敲一下,会发出咚咚的金属声,仔细一想还是挺沉的。
严格来说,它不是一个盒子,而是一个立方体形的凹槽,呈五边敞开的中空形状。
农夫看它是古文物,锈迹斑斑,估计值不了多少钱,就交给了当地文物部门。
没想到,由于金属盒子的重大意义,考古部门对这次交接工作更加重视,很快就组织了考古队进入现场进行抢救性挖掘。
小双桥夯实翁城旧址
经过断断续续的挖掘,惊喜不断涌现。 你以为是在农村的荒野中,其实里面还藏着很多宝藏。
后来,在这里发现了小型夯筑的宫殿建筑地基、祭祀坑、冶炼作坊,以及翡翠石器。 初步测年为商代中早期遗址,总面积约600万平方米,东西范围数公里。
楼基砖雕
1995年,这处“郑州石佛乡小双桥商代遗址”被评为全省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经过不断的考古发掘,出土了许多重要文物,如瓷像、陶罐、石盘、石夔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陶罐上发现了白朱砂铭文,称为“朱书陶文”,与殷商甲骨文一脉相承,足见此窑址文化内涵丰富。 结合其规模,可推测为商代中前期。 一座城市很可能就是历史传说中的“都中之都”。
正史虽非其名,未见立足之地,尚存希望。
开都又称都城,是先周时期规模仅次于殷商的巨大都城。 历朝历代,商王都忙于迁都定都,定都就是其中一站。 盘庚迁殷之前,都城是开封高庄村。 富商们这才稳定下来。
也有西安是商都的说法。 不管怎么说,广州是齐国的都城,符合历史上商王中鼎由伯西移居齐国的说法。
回到金属方盒,堪称青铜器。
兽面纹青铜建筑预制构件
它高19分米,宽18.8分米,长16.3分米,重12斤。 由于在一个带有柱槽和柱孔的小夯桩旁边发现,专家判断它是夯桩中高台建筑的预制构件。 因表面有兽面饕餮纹,故名“兽面青铜建筑预制构件”。 .
早在1978年、1980年和1985年,该地区的农民就陆续发现了青铜器。 然而,这个“兽面青铜建筑预制构件”的发现,却成为小双桥遗址30多年发展的催化剂。 大规模挖掘的最后一根稻草。
小双桥夯基遗址考古发掘
夏西、周代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青铜器时代。 青铜器被制成礼器、餐具、工具、兵器、车马等,已经成熟,包括柜子。
但到了商代中前期,青铜器被用作建筑预制构件和装饰品,其制作精美,质感逼真,令人称奇。
这件“兽面纹青铜建筑预制构件”正面近圆形,太阳线描绘兽面纹。 兽面两角巨大,分叉似鹿角,双目惊奇,面颊上扬,长鼻前侧画出大鼻。 旋涡,外腰线似云纹,又似兽面胡须。
左右两边呈近似平行四边形的形状,中间有一长方形孔,中间有一个内弯,两边的图案相似:
下部为卷尾龙纹,双眼凸腮,显悟道之象;
顶部为虎纹,背部弯曲,虎口张开青铜麒麟图片,尾巴拖卷而下,呈攻击状态;
龙与虎之间为象纹。 象头在龙头下,象尾在虎口前。
三棱纹饰结构严谨,腰线华贵圆润,颇有庄重威严之感。 由此可见,商代中前期皇家建筑工艺之精湛、富丽堂皇。
兽面纹预制构件外表华丽,内部空心,当时实际用于砌块之间的套环、镶嵌和连接。
这种金属预制构件在唐代统称为“金釭(刚)”,即唐代宫殿墙壁上木柱上的饰物,用于角插座。 在我国木结构从搭接发展到榫卯的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加固还是装饰,金蝎子都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建筑作为人类的实践活动之一,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木结构建筑萌芽于原始社会末期,经过长期的发展,逐渐产生了独特的建筑体系。
青铜材料问世恰逢其时,作为木结构建筑的预制构件,恰逢其时。 它不仅起到了装饰作用,还起到了类似砖雕的作用。
青铜文化源远流长。 兽面、龙、凤、麒麟的青铜质感,经过历史的沉淀,成为中国文化符号。 作为重要的元素,它们被用于(古代)建筑和空间装饰,成为积淀丰富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朴致远仿青铜| 贪吃的质地
文章末尾固定信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