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德
北京市东城区国子监街国子监东西两侧,有两座保存完好的石碑——下马碑。 碑上用汉文、满文、蒙古文刻有“官员等在此下马”的字样。 清代文官、武将及其随从必须下马步行经过此地。 这让我们想起了《清徽典》中对宫殿布局的规定:宫殿大门外有石装石和拴马柱,对面有影壁……这在一些被授予爵位的官员宅邸门前也发现了这种现象。 设置。 这里所说的上马石,又名上马石,位于宫殿或庭院前的东西两侧。 它由大青石雕刻而成,长70厘米,宽60厘米,高70厘米。 底部与一层和地面相连。 等宽的台阶。 宫门前的骑马石不仅尺寸较大,约80厘米×80厘米,高85厘米,而且正面和两侧还刻有精美的花卉图案。
据考证,目前北京仅存明代“上马石”一对。 他们的原址是崇祯帝田妃的父亲田万的宅邸(位于今东城区府学胡同旧宅)。 这对白玉石上雕刻的图案石麒麟安放,独一无二。 石正面刻有麒麟、祥云图案,两侧刻有三匹奔马。 造型栩栩如生,看上去颇为壮观。 可以说是石头中的瑰宝。 此外,如:相宜胡同、黑芝麻胡同、毛儿胡同、豆腐池胡同、东四四条胡同、城坊街、飞龙桥胡同……有的院落门楼前仍别具一格,风格各异。 上马石大部分是清代遗物。
拴马柱的位置位于门楼左右两侧临街的“倒座”房间的外墙上,距地面约170厘米。 每两间房之间的柱子上,石刻一个方孔,里面露出木柱。 其上安装有圆形铁环,是专门用来拴马的。 院门前设有马石、拴马柱的官宅多为满人。 北京历史上有这样的记录——六十岁以下的满族贵族(金、贝勒以下)全部乘轿来回,汉族官员则允许乘坐轿子。 这样,满族官员和京城的富家子弟外出做生意就必须骑马。
历经沧桑,北京现存百年以上的上马石、拴马柱仅存。 今位于东城区大兴县旧址,现名大兴胡同洞口北路1号老宅。 门楼前尚存八字影壁,地上有明代镶石一对。 由于年代久远,现在只剩下1/2暴露在地面上,约50厘米。 其余部分仍埋在地下。 这对马装石造型完好,至今未有损坏。 这座老屋附近,两座门楼前裸露着两对骑马石,都完好地保存了原貌。 它们是老弄堂古建筑的活化石。 另外,在南锣鼓巷胡同北路7号千古楼院胡同路北7号的老宅门前石麒麟安放,还保留着一对完美的清代小上马石,雕刻、图案精美。 他们是罕见的一对。
值得关注的是,至今仍保存着明代拴马柱的老宅,位于东城区交道口南华英胡同北路25号。 这是一栋老房子,大门明亮,门前的八字墙已经修好了。 所幸西墙上还保存着三根完好的明代拴马柱。 方洞内石雕完整精美,洞内至今还保存着铁环。 虽已过去300多年,但仍保存完好,实属罕见。 西城区新街口正觉胡同以北,仍保留着一座明代老宅,倒墙内还保留着三根方形石孔马柱。 这两件文物值得相关文物部门重视。 希望它们能够被列入并受到保护。 以上简单介绍了北京胡同四合院前的上马石、拴马柱的历史和现实。 希望有关文物、古建部门予以重视,尽力保护,为北京胡同、建筑、民俗的研究提供活化石。 。
还值得一提的是,北京某单位的院子里,陈列着形状各异的拴马柱。 读者们有福了。 这是芍药居附近的中国现代文学博物馆。 庭院西南角有50根造型各异、石雕丰富、寓意深刻的元、明、清各代拴马桩,陕西关中地区大宅门前省。 这是舒毅先生担任该馆馆长时从关中地区送来的一批文物。 舒先生特意选了这个地方来展示。
文章末尾固定信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