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振焕
1982年、1985年、1999年获复旦大学历史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现任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西学东渐史和明清以来图书出版史研究。
摘要:郑和下西洋期间,明朝与亚非国家的交流不仅体现在政治、经济方面,还体现在文化交流上,其中还包括独角兽(长颈鹿)等动物的交流。 郑和下西洋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至第三阶段和第四至第七阶段。 活动区域从第一阶段的东南亚、南亚扩大到第二阶段的西亚、东非。 与郑和七下西洋直接相关的海上“麒麟贡品”约有七件,均出现在第二阶段。 后来出现的“麒麟贡品”也与西洋航行密切相关。 或许可以认为,第四次至第七次西洋的地域扩张与“麒麟进贡”有直接关系。 永乐皇帝在总结历代外交思想的基础上,将其在东亚国际体系中的经验和理论运用到南海和西方。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原本是为了寻找失踪的建文帝,并打击流亡的反朱棣势力的残余势力。 但逐渐演变为搜寻奇异动物和异物、保护南海航道安全、在东南亚提升国威、与非附属国家建立关系等。 实施外交的需要。 明初,通过“麒麟外交”实施的一系列外交礼仪,加深了世界意识和华夷观念。 “麒麟外交”仪式不仅是向当地成员示威,还有吸引周边国家和东南亚、东非国家加入天朝朝贡联盟,以建立以明朝为中心的政治目的。中国的朝贡制度。
关键词:郑和下西洋、麒麟长颈鹿、“麒麟贡”、“麒麟外交”、物质政治
郑和下西洋时期是明朝正式主导的海上丝绸之路面向世界的重要时代。 这个时代,中国正在成为东方世界的强大象征,不仅展示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朝贡圈与亚洲各国以及多个非洲国家交往的宏大场面,也为世界被充分探索和透彻理解。
郑和下西洋与亚非各国的交往不仅是政治、经济上的,还体现在文化的交流上,其中也包括动物的交流。 在众多动物中,独角兽(长颈鹿)尤为突出。 动物,看来这个动物可以从外交和文化的角度来讨论。 关于“长颈鹿”进入中国的问题,早在1928年,美国学者劳弗()就撰写了《历史与艺术中的长颈鹿》(The in and Art),常任侠译为“历史与艺术中的麒麟”。艺术》》),读者对于本书讨论的是独角兽还是长颈鹿有不同的看法。书中讨论了古埃及的长颈鹿、非洲的长颈鹿、阿拉伯和波斯的长颈鹿、中国文学艺术中的长颈鹿、印度的长颈鹿、长颈鹿。古代、君士坦丁堡、中世纪、文艺复兴、十九世纪,包括阿拉伯贡麒麟画、1485年绘制的麒麟画、中国木刻贡麒麟画。西洋与长颈鹿,有1940年代常任侠的《明初孟加拉贡麒麟图》,21世纪的重要研究有张志杰的《十二年格拉贡麒麟图》 《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及进贡麒麟》; 陈国栋的《东亚海域一千年:历史上的海上中国与对外贸易》也用相当长的篇幅讨论了郑和的船队和长颈鹿。 近日,赵秀龄所著的《明神都序“瑞应麒麟图”考》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 文章指出,“瑞影麒麟图”看似荒唐的追求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政治因素。 ,它的出现和发展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政治意图。 作为一种贡品10人石麒麟,它见证了明代的国际交流与互动。
作为官方贡品的一种形式,“贡麒麟”如何见证了明初的国际外交活动和动物知识的交流互动,以及郑和下西洋与“贡麒麟”有什么样的关系,书中并没有详细阐述。上述研究。 。 本文试图通过传统史书、随郑和下西洋的记载、民间笔记描述、学者等资料,分析郑和下西洋与永乐朝从南亚、东非引进长颈鹿到中国的关系。 ”赞誉等图文资料围绕珍奇动物呈现/动物政治/动物外交三个路径,试图阐述郑和下西洋以及明朝在亚洲的“贡麒麟”活动以及非洲国家,以及明政府在非诸侯国塑造中国王朝的问题。 通过对中国版图内长颈鹿的“麒麟”解读,了解中间派的外交作用以及加强政权统治的意义。
异兽出现:郑和下西洋
海上七“麒麟贡品”
郑和下西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历时三次,即永乐三年(1405年)六月至永乐五年(1407年)七月、永乐七年(1407年)十二月至七月。 永乐七年(1409年)八月、永乐七年(1409年)十二月至永乐九年(1411年)六月,主要出使东南亚、南亚。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时,率领士兵余人,建造了62艘长44英尺、宽18英尺的大船。 郑和携带着永乐皇帝向各国颁布的圣旨,以及向各国国王颁布的圣旨和御玺。 他还带来了大量的金银铜币以及大量的货物作为奖励。 郑和经南海入西洋,途经苏门答腊岛、阿鲁(鸭绿江)、旧港(三佛齐王国)、马六甲(马六甲)、小幽谷(却隆)。 1407年,他到达印度半岛西海岸。 古力国。 郑和到达古里后,颁布圣旨、印玺、冠冕、袍服。 他还在古里立碑曰:“此石刻于此,万世长存。” 郑和出使途经旧港时,广东商人陈祖义在他的根据地从事海盗活动,抢劫贡使。 郑和俘虏陈祖义回朝,被明成祖处死。 郑和出使的两年间,南海各国不断派遣使者进贡。
第二阶段为第四至第七阶段,即永乐十一年(1413)十一月至永乐十三年(1415),永乐十五年(1417)春至七年。永乐十七年(1419年)。 月,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至永乐二十年(1422年)八月,宣德六年(1431年)十二月至宣德八年(1433年)七月。 活动区域从第一阶段的东南亚、南亚扩大到第二阶段的西亚、东非。 明成祖在南海与西方国家共享和平的政策取得了巨大成功。 郑和等人前三次下西洋都完成了预定的使命。 但明朝舰队到达西洋最远的国家,恐怕只有印度半岛西海岸的古里了。 1413年春,明成祖命郑和率领船队第四次远航。 其中,年轻太监杨敏率舰队前往蓬加拉(孟加拉国)吊唁其国王的逝世,并册封新国王。 1414年,郑和率水师到达赫鲁莫斯(今伊朗胡木兹岛),赠送给国王和大臣锦缎、丝绸、帛等物品。 1415年,郑和回国途中途经苏门答腊岛。 苏门答腊国王再努里·阿比丁向明朝控诉,部落贵族苏乌拉率军造反。 1415年7月,郑和率兵俘虏苏奥拉并护送回京城,达到了“信服一切敌人”的效果。 1416年11月,穆古杜舒(今译摩加迪沙)、布拉瓦(今索马里)以及非洲东南沿海西部地区著名的伊斯兰贸易中心阿丹(今也门亚丁)等国也纷纷效仿库鲁莫斯。 致敬。
郑和七下西洋以及与之直接相关的“麒麟进贡”大约有七次。 这两个阶段的划分不仅在于它们所到达的区域。 与本文相关的海上“麒麟贡”均出现在第四次至第七次。 后来出现的《麒麟贡品》也与郑和下西洋密切相关。 协会。 或许可以认为,第四次至第七次西洋的地域扩张与“麒麟进贡”有直接关系。
清初编撰的《明史》,大量利用了明朝政府的官方档案,保留了许多有关郑和下西洋和明朝“麒麟贡”的史料。南中国海。 第一个“麒麟贡”是永乐十二年(1414年)的邦阁。 该国新国王赛维丁派大臣前往吉邑进贡长颈鹿。 这一轰动事件很快促使东非的马林王国(一说是肯尼亚的马林迪;一说是坦桑尼亚的基尔瓦·基斯瓦尼)于永乐十三年(1415年)“与吐蕃使者交战”[麒麟]林、天马、神鹿等物进来,皇帝从奉天门迎接,百官皆来贺。”永乐十五年(1417年)五月,一支由数万军官组成的舰队以郑和为首的将士第五次下西洋,根据郑和等人在福建长乐县立的《天妃神》碑现存记载:“永乐十五年,他率领水师出征西域,从呼鲁摩王国引进了狮子、金豹、大马。 亚当王国引进了麒麟,名叫祖拉法,还有长角玛哈兽。 木古独树王国带来了鲜花和祝福。 鹿,还有狮子。 来自布卡瓦王国的骆驼和公鸡从千里之外赶来。 爪哇和古力引进了小兽。 如果是藏山藏海的灵物,沉沙栖地的大宝,大家都会第一个呈现。” 郑和引用的两段铭文都是如此。扎伊提到此行是“去西域”,大约从苏门答腊和锡兰出发,向西航行经过伊斯兰国的柳山山脉(今天的马尔代夫群岛)到穆古杜舒等国,然后向北航行到阿丹和库鲁莫斯,然后向东返回古里、高知,再续旧路,经苏门达来回国,永乐十七年(1419年)七月,郑和第五次下西洋返回朝鲜。进贡的有荷鲁木斯、亚当、木古都舒、布拉瓦、古里、爪哇等国的使节,还有长颈鹿、狮子、豹子等珍稀动物。群臣赋诗祝贺。 永乐十五年(1417年)至永乐十七年(1419年),郑和下西洋有记录以来第三次晋级阿丹王国的“贡麒麟”。
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明成祖迁都北京。 永乐十九年(1421年)至永乐二十年(1422年),郑和第六次下西洋,完成了第四次所谓“麒麟进贡”。 有趣的是,这次带回来的麒麟并非来自非诸侯国的贡品,而是来自郑和船队派遣周太监前往“亚当”,也就是亚丁湾,一片阿拉伯海水也门和索马里之间(英语:亚丁湾;索马里语:购买者)。 马欢在《应雅圣览》中的《阿旦国条》中说:“永乐十九年……周官等来自拐的官员,带着三艘宝船来到那里……国王立即命令国人允许通商。”郑和一行人在那里买了珊瑚树、珊瑚枝,“金琥珀、玫瑰露、麒麟、狮子、花鹿、豹子、鸵鸟、白鸽等。” ……狮形如虎。”,黑黄无斑,头大口广,尾尖多毛,黑如流苏,吼声如雷。 ……百兽见了,都不敢起来,乃是百兽之王。” 龚震的《西阳繁国志·阿丹国》也有类似的记载:“永乐十九年(1421年),宦官李冲奉旨为使,奉旨出使,李□出使国。苏门答腊并命内臣周□□□等驾着三艘宝船前往对岸,国王听说后,率众首领到海边恭敬地迎接。送给国王衣服和王冠。国王然后告诉他的同胞,他们所有的财宝都可以卖掉。猫是在这个国家买的。眼片重约两个硬币,还有大珍珠,各种颜色的乌鸦和猎鹰以及其他石头,几棵两尺高的珊瑚树,五柜珍珠,金琥珀,玫瑰露,独角兽,狮子,花鹿,金豹,驼鸡,白公鸡等。 郑和第五次下西洋,促使苏门答腊岛以西十六个国家前往赫鲁莫斯的使节带着各种珍宝来到北京进贡和祝贺,其中包括那些从1419年至今尚未归来的使节。 亚当以北,阿拉伯半岛东南沿海,伊斯兰国祖法尔随亚当的使节首次来到明朝。 明成祖命郑和等第六次率舰队西洋,护送十六国使节回国。 郑和到达南海后,似乎再也没有西航过。 各国使节分别由海军师护送。 宦官李恪率领的船师派出阿丹国的使者到苏门答问后,命宦官周率领三艘船前往他的国家。 明成祖时期,曾派郑和率领水师六次出使南海及西域各国,远至西亚、东非,发现了三十多个国家。记录的国家。 这是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和航海史上罕见的壮举。
郑和第七次下西洋期间,收购长颈鹿的活动仍在继续。 宣德五年(1430年),郑和遣使出使“天方国”(今红海东岸,指沙特阿拉伯麦加)。 《明史》记载:“宣德五年,郑和遣友西洋,遣至古里。闻古里遣人上天,遣人物随船。”来回多年,集市上发现奇珍异宝、麒麟、狮子、骆驼、公鸡归来。礼物。” 马欢的《莺芽圣览》中说:“回去一年,买下各种奇货,珍宝、麒麟、狮子、驼鸡等物,以及天图真迹,都归还京城。”天方王也派人带来了物品和通源七人来进献朝廷。 《西阳范国志》又名《天方国志》:“宣德五年,奉圣旨,下旨,下西海诸督,遣宦官弘保出使。古力国,有下墨家国(天方)的使者,选了七人侍奉,一起去,回去了一年,买了各种奇货珍宝,还有麒麟,狮子,骆驼、公鸡等物。又画天图送回京师。国王又征集特物,派使者七人进贡中国。” 这是第五次“致敬麒麟”。 可见,明玄宗和明成祖一样,对麒麟也是情有独钟。
从上面引用的旅行者的第一手记录可以看出,在动物贡品中,虽然也有鹿、豹、骆驼、白鸽等其他动物的贡品和购买,但它们获得了“贡品”的地位。 “麒麟”,永远是第一位的。 而有趣的是,虽然长颈鹿是通过“营销”即买卖而获得的,但在黄省《西域贡品典》等文献中,作为“贸易品”的长颈鹿却往往被列为“贡品”的名称。麒麟的。 书中记载了永乐中期的“阿丹国”:“那里所藏之物十有二:一是猫眼石,二是五色阿古,三是是大珍珠,第四是珊瑚枝,第五是金琥珀,第六是玫瑰露,第七是独角兽,第八是狮子,第九是鹿,第十是金豹,第十一是骆驼和公鸡,第十二是白鸽。”
郑和下西洋后,“麒麟进贡”仍在继续。 宣德八年(1433年),苏门答腊仍有“麒麟贡”。 这是因为郑和曾三次访华。 从此,“麒麟祭”年复一年地持续着。 这是第六次“进贡麒麟”。同时,《明史·玄宗记》还记载了同年引发陆侵的“西域进贡麒麟”。据笔者考证看来,明代最后的“麒麟贡品”是英宗正统三年(1438年)邦哥拉果贡献的,这也是郑和下西洋时进贡的第一笔贡品。可以说,不算宣德八年(1433年)西域的“麒麟贡品”,与郑和下西洋直接相关的海上“麒麟贡品”多达七件。
最有趣的是,随着郑和下西洋的结束,长颈鹿作为“麒麟贡品”也成为了历史。 自1438年明朝最后一次“进贡麒麟”之后,整个清朝就再也没有从“珠凡”引进过长颈鹿。 15世纪,在从遥远的东非到北京的漫长海陆旅途中,长颈鹿曾七次被引入中国。 郑和船队到底是用什么技术手段来运输这种“异兽”,至今仍是一个谜。 整个清朝之所以没有进行“麒麟外交”,除了清初政府的外交理念与明初不同之外,似乎还包括技术条件的限制。 清末,端方参观德国动物园,讨论如何在海上长途运输长颈鹿。 由于未能解决海上运输的技术问题,1906年万兽园引进长颈鹿失败。
二物二神之政治:盛世之瑞兽言
和图像记忆
“麒麟”也可写作“麒麟”,简称“林”。 它是中国古代想象中的一种独角神兽。 据《尔雅》的描述,林的形状类似鹿或鹿,单角,全身毛发。 鳞甲,尾如牛。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记载《上林赋》:“兽者为麒麟。” 《史记·索隐》提到张仪说:“雄者为麒麟,雌者为麟,形似牛尾狼蹄的麒麟。” 人们认为,雄性麒麟称为麒麟10人石麒麟,雌性麒麟称为麟。这是由天然鹿衍生而来的神奇动物,有趋吉避凶之意,被尊为“中华民族崇拜麒麟的历史由来已久。《孟子·公孙丑》云:“麒麟之于兽”,正如“圣人之于民”,“出其于其兽”。东汉王充的《论衡·桃瑞篇》也说:“麒麟,兽中之圣。”在中国古代,麟与凤凰常被视为“麟之体”。龟、龟、龙四兽合称为“四灵”,林居“四灵”之首。 “四灵”。这种灵兽的出现,往往与盛世联系在一起,据说有王则它来,无王则不来。 哀公十四年《春秋》:“春天,西域狩猎,捕获了麒麟。” 射杀麒麟被视为周王室灭亡的标志。 在明清时期,麒麟也是一级武官服装的象征,寓意“天下太平,麒麟自来”。 民间普遍称麒麟为瑞神眷顾的灵兽。 它负责和平与长寿。 民间还有“麒麟送子”之说。 因此,麒麟又可以分为麒麟送子、麒麟赐福、麒麟镇宅。 麒麟与民间风水学中的万金油类似,具有招财、镇宅、辟邪、升人、求子、兴文等作用,各方面均可使用。 “凤飞麟角”、“麟吐玉书”都是古人通过麒麟衍生出来的文化赞誉。
至于麒麟的实际形状,古人其实并不知道。 汉代的麒麟碑、山阳临风碑,以及陕西绥德汉墓的画像石、汉砖上的麒麟图案,都与马、鹿相似。 它们的头上有一只角,角上有一个球或球。 三角形,将角表示为肉质角。 江苏徐州贾汪的东汉画像石上,更清晰地描绘了几只表情各异的长颈鹿的形象。 它们个个身躯高大,脖子长长,似鹿非鹿,身上有彩色花纹,头上长角,尾巴像牛尾巴。 动物。 此外,徐州茅村汉墓画像石中也有类似长颈鹿的独角兽形象。 魏晋南北朝时期,墓葬雕刻艺术得到复兴。 除了继承汉代石刻的磅礴气势外,还更注重吸收印度、希腊、波斯的艺术因素。 这些外部因素也赋予了麒麟形象更加丰富的内涵。 这一时期陵墓石雕分为石神柱、石碑、石兽三种类型。 石圣柱与希腊神殿的石柱风格相同,石兽主要是独角兽、天禄、恶灵。 此时的石雕注重左右对称的特点,形成了一定的体系。 陵前石兽或双角或单角,肩部或腿上刻有翅膀,俗称“麒麟”。 宋武帝宁陵前的石麒麟、刘欲初宋武帝陵、齐武帝萧逸、齐景帝修安陵萧道生,都是中国古代艺术吸收外来艺术因素的代表作。 如果说汉代的麒麟形象与鹿相似的话,那么魏晋南北朝的麒麟形象多为头有角、狮面、牛身、尾有鳞,脚下有火,更接近狮子或豹子的形象。
古代其他器物上出现的麒麟形象,可能是古人根据自己的想象创造出来的一种虚幻动物。 他们原本以为可以将飞龙、奔马、鱼鳞的坚固合而为一,因此麒麟是基于幻想的,具有更加美好的内涵; 或者象征着威力,为了契合能人志士的形象,所以一些能人志士喜欢用各种方式表达麒麟,以显示自己的力量。 一副凶猛无敌的形象。 在中国古代传说中,“麒麟”出现在盛世,是国家繁荣、世界和平的吉兆。 然而这个时代往往只是人们心中的向往。 没有人见过这种古书上描述的鹿身、牛尾、独角兽的神兽。 有些人甚至怀疑这种动物存在的真实性。 典籍中对长颈鹿最早的记载可能来自晋代李石所著的《博物志》,其中记载非洲索马里海岸的波巴里古国出产一种奇兽。 它有一英尺多高,脖子有九英尺长。 宋代赵汝士所著的《主繁志》中,非洲长颈鹿被称为“胥娃”:“其形似骆驼,大如牛,色黄,前足五尺”。高而背低三尺,头高而皮厚一寸。”
第一个“麒麟贡品”是永乐十二年(1414年)邦格拉王国新国王赛布丁进贡的长颈鹿,引起朝野轰动,因为中国人从未见过动物亲眼目睹这种形状和行为。 尽管官员们表示祝贺,但当时的政府和公众很难确定长颈鹿属于哪种动物。 它要么被称为“金林”,要么被称为“奇兽”; 或称“金兽吉祥”; “麒麟”和“范明祖尔法”在纪念碑中被称为“麒麟”和“Zurãfa”,是阿拉伯语“Zurãfa”的音译。 郑和随员费辛所著的《星叉圣览》中称“亚当王国”为“祖拉法”。 是‘傂蜡’的异译。”“麒麟”可能是索马里语“Giri”的发音。对应“麒麟”其实是郑和及其随从或朝臣们巧妙的翻译,因为“麒麟”的读音“与索马里语“”接近。”,从而形成音义翻译,堪称完美。用汉语文言词“”来对应索马里语“Giri”,意为长颈鹿。这个音义翻译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特点,即将动物与吉祥的预兆联系在一起,赋予动物人事的褒贬,因此,这个动物翻译充满了中国人的优雅气质,可以说赢得了诗意。翻译中的表达,丰富的情感内涵,迎合了士大夫的期望,当然,这也是译者对皇权的认可,“麒麟”的翻译也成为“权力转移”的典范。
由于明代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官方资料没有得到有效保存,或者有人认为“旧案虽有,但应销毁、连根拔起”。 因此,到目前为止所看到的官方文件中的记录大多是简短的。 尤其是在明王朝的晚期,正式的“对郑”的记忆逐渐进入了失忆症。 清朝官方体系中留下的权威信息主要是张·蒂尤( )的《明朝的历史》(Ming of Ming ),由 在时期撰写。 我们所知道的对西方的民间记忆主要保存在由Ma Huan,Fei Xin的“ ”和Gong Zhen的“西方国家历史”的“ ”中。 其中,马霍(Ma Huan)的“ ”和Gong Zhen的“ Zhi”有几张有关“ ”的记录。 例如,马霍(Ma Huan)在“库鲁·莫西(Kulu Mosi)”部分中的“ ”唱片:“国王带着狮子,独角兽,马,珠子,宝石和其他文化文物,并带有金色的叶子铭文,并派遣领导者回到外国外国人。献给他。”献给帝国法院。据说“凯林的前腿高9英尺,后腿高约六英尺。 它的脖子长,头部抬起,脖子高六英尺。 它的头高,背部很低,所以没人能骑它。 它的头上有两个短角。 在耳边。 它有牛尾和鹿的身体,有三蹄和一个平坦的嘴。 它吃了小米和豆粉蛋糕。珍珠和宝石。”
[注]该文章最初发表在《东方师范大学杂志》(《哲学与社会科学版》)的2018年第2期中。
陈述
文章末尾固定信息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