阁楼式佛塔石塔结构风格图片样式特点
塔的艺术构造和结构形式分类
按照石雕佛塔雕刻图片的艺术构造和结构形式可以把我国古塔建筑类型分为以下几个主要类型:
1、楼阁式塔
2、密檐式塔
3、、亭阁式单层塔
4、、覆钵式塔
5、金刚宝座塔
6、宝箧印经塔
7、多宝塔
8、风水塔
我们就主要介绍一下我们嘉祥县神画石雕有限公司制作的阁楼式佛塔,楼阁式塔是我国古塔建筑中历史最为悠久,体量最为高大,保存数量最多的一种塔形。楼阁式塔来源于我国传统建筑中的楼阁,对于楼阁式塔是一种形象的称呼。楼阁建筑是我国传统建筑中最为高大雄伟的建筑类型。
一、秦汉时期阁楼式佛塔石塔建造风格图片样式
1、在佛教传入我国之前,石雕楼阁佛塔建筑就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建造风格和形式。在战国(公元前 475—前 221 年)和秦、汉时期,中国的木结构建筑技术,就已经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秦二世所建的云阁,“其高欲与南山齐”。西汉时期有种“井幹楼”,用大木累积而成,可以高到“五十丈”。据范晔著的《后汉书》中记载,木构的楼阁式塔起源于东汉末年。盛于南北朝。据《洛阳伽蓝记》记载:永宁寺中,有九层木构高塔一座,高“九十丈”,塔身之上还有塔刹,又高“十丈”,一共高出地面“一千尺”,从京师洛阳百里以外就可以看见。
2、佛塔塔刹上有金宝瓶,一个承露金盘三十重,还有铁链四条。塔身有四面,每层每面有三门六窗。门都是用朱漆漆过的。门扇上有九行金钉,一共有五千四百枚。门上又有金制的兽面门环。每层的檐角下和金盘周围、铁链上下,都悬挂着金钟。石雕佛塔上共有金钟一百二十个。每当深夜风高的时候,金钟齐鸣,响亮的金钟声,几十里外都能听见。
二、隋唐时期阁楼式佛塔结构
隋、唐以后,建塔材料转向砖石,出现了以砖石仿木结构的楼阁式塔。它们的特征是:
1、每层都有台基、基座,用砖石制作出木结图 3.9 江苏苏州虎丘塔楼阁式砖塔构的梁、枋、柱、斗拱、出檐平座等,其形制与木结构相仿。
2、层与层之间的距离较大,约相当于一层楼阁的高度。
3、塔内每层都设有楼梯,可以登陆眺望。塔内有砖石或木制楼梯,供人上下。楼阁式塔的楼层,一般均与塔身的层数相一致。有暗层的塔,内部楼层较塔身外观层数要多。这与密檐式塔的特征正好相反,外部檐多内部楼层少。
4,每层都设有外廊、门窗,塔檐大都仿照木结构塔檐,有挑檐檩枋、椽子、飞头、瓦垄等部分,砖木混合建筑楼阁式塔,出檐更为深远,以便更好的远眺。
楼阁式塔是我国塔的发展主流,在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最为多见,北方地区则相对较少。由于南方气候温和,风景秀丽,人们登塔远望,饱览风景,同时南方物产丰富,取材方便,以致楼阁式塔在南方的迅速发展。(如图地宫地宫,又称“龙宫”、“龙窟”。它位于塔基的地下,是埋藏佛骨、佛经、舍利的地方。中国早期的佛塔是没有地宫的,而是直接把舍利埋藏在塔基的夯土中。
三、佛塔和地宫
直到初唐,佛塔塔基下仿照墓室形式的地宫才出现。按中国传统的墓葬习俗,地宫的建造和葬具安放和中国古代的墓葬制度有共同之处,成了佛塔和宗教的生命根植所在。宋代时期,根据地宫内的埋藏物,将佛塔分为埋藏舍利的真身舍利塔、埋藏佛经的法身舍利塔、埋藏高僧真身的墓塔。
1、佛塔地宫的组成
佛塔下面的地宫依照唐代的皇室墓葬结构由踏步、漫道、平台、隧道、前室、中室、后室和秘龛组成,大小不一。有方形、六边形、八角形、圆形等。常常开辟门洞通往外界。地宫内往往有石板砌筑的箱型石函,其内设宝座以供奉舍利、菩提树、香水瓶、黄金佛等。
2.佛塔地宫珍藏的资料
许多佛塔的历史档案大部分都存在塔下的地宫中。古塔地宫内的石函及其刻铭,为研究古塔的历史提供了很重要的线索。中国不少古塔,在历史的风雨中被其摧毁了,但其地宫依然存在,地宫内记录了当时古塔内的真实情景。如河北正定天宁寺的凌霄塔出土的两件刻铭,它揭示了之前原有的慧光塔,毁坏后于金皇统元年(1141 年)在原址上修建的凌霄塔。倘若存在千年的古塔没有地宫,后人便无法了解到其历史面貌,地宫为古塔的研究、重修提供了重要依据。宫的建造和葬具安放和中国古代的墓葬制度有共同之处,成了佛塔和宗教的生命根植所在。宋代时期,根据地宫内的埋藏物,将佛塔分为埋藏舍利的真身舍利塔、埋藏佛经的法身舍利塔、埋藏高僧真身的墓塔。
3、地宫的考古作用
古代石塔、佛塔图片也是基本就是亭阁式塔、密檐式塔、覆钵式塔、金刚宝座式塔、花塔、宝箧印经塔、过街塔和塔门等等。
古代的佛塔是中国造塔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石雕佛塔不仅造塔数量众多,而且结构合理、营造技术高超,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世造塔的风格。也有很多皇家建造的佛塔,型制特点和装饰艺术风格有着典型的特征和佛教艺术风格,对于研宄古代佛教传播和发展以及石雕佛塔建筑工艺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欧阳广彬
版权属于: 嘉祥县神画石雕有限公司(http://www.shidiao136.com/shilangan/)(12301688.com)版权所有。
转载请注明本文来自:http://www.shidiao136.com/shilangan/archives/798
转载时必须以链接形式注明作者和原始出处及本声明。
(本文转载自:http://www.shidiao136.com/shilangan/archives/798)
文章末尾固定信息
评论